近日,在某報讀到一篇題為《新鮮事:大學生當起小保姆!》的文章,里面提到某師專一位名叫林仙的“天之驕子” 在暑假屈尊下就當一名保姆的事。
事實上,新鮮事也不見得有多少新鮮。從林仙一天的工作流程來看,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大學生一直以來都在從事的“家教”,然后才是生活上的料理:做飯和孩子一起散步。于是,林仙嚴格意義上應該屬于“家教保姆”,而“家教保姆”這一行業的出現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情,而且更早一些還有“保姆教師”:由家長出錢,讓孩子寄住在老師家中,與老師同吃同住同學。
但是,林仙和真正的“家教保姆”還是不同,在杭州,很多的大學生畢業后,直接將工作選擇定在“白領保姆”上,陪孩子讀書,陪孩子游玩。吸引這些大學生的除了豐厚的薪水之外,更主要的是希望自己能應聘到一些有實力的家庭中,以此為跳板,幫助她們踏入更高的社會層次。而林仙的經歷則更大一部分屬于社會實踐以及短期打工的性質,以有限的時間進行自己生活閱歷的積累以及金錢的積累,等假期結束,她將繼續她的學業,等她的學業結束,她將開始屬于她自己的“教師”或者“文秘”工作。
此外,上面的這篇報道吸引我的興趣的還有兩個概念的稱呼:“大學生”以及“小保姆”。一“大”一“小”,似乎在提醒著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,但是,大學生真的就“大”,小保姆就真的“小”嗎?我看不盡然。
自1998年以來連續幾年的高校擴招,使得高考的錄取比例連年有了大幅度提高,全國平均起來是52%,而我們浙江顯然應該更高。正如最近一期《南方周末》頭版《高考走下神壇》一文所說,如今的高等教育漸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,其功能也變成提高全民素質的一個手段——我講這些,我的意思是如今的大學生特別是專科生早已經不是什么“天之驕子”,在新形勢下,如果大學生還沉湎于“先輩”的美麗往事當中,還真拿什么“驕子”自名,就有點自不量力了。于是,我認為,林仙的意義就在于對自我的一種正確估量,能較早地為自己日后的工作生活進行一點閱歷鋪墊。
再就是“小保姆”之“小”也是一種偏見。保姆的正式名字該叫“家政人員”,據法制日報報道,勞動保障部認為,家政服務應作為國家的正式職業對待,并作為一個社會分工的行業來發展。為此,該部深入研究了家政服務領域就業和培訓的特點和規律,已制定家政服務員國家職業標準,將家政服務員這一職業納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管理——也就是說,保姆將和教師、醫生等其他行業的從業人員一樣,也將具有自己的資格證書以及職稱。而在深圳,還專門為保姆擬訂了“保姆條例”,保障保姆的權利。在上海,很多的保姆月薪達到上萬元,應聘者往往具有大學本科或者研究生的學歷。